《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家》
〈總論:馬來西亞歷史文化之總體發展趨勢〉
研究馬來西亞是需要先確定研究範疇,廖文輝提出的時間分期如下:
第一期:史前遺存到西元一世紀以前。
第二期:印度化或遠古列國時代(西元元年~1400年)
第三期:伊斯蘭馬來王朝時代(十四世紀初至1957年)
第四期:主權獨立國家(1957年迄今)
讀後感:
印度化的時期,馬來亞半島至乎整個南海都深受印度的影響。從馬來語中的詞彙就可以發現到許多詞語是從梵語演變過來,至乎Malaya最早可以在 Mahābhārata 和 Śatapatha Brāhmaṇa 中看到,也在 Vāyu-purāṇa 中直接被稱為Malaya dvīpa(Dvipa 是島的意思)。Melaka這個詞跟印度的Amalaka(菴摩羅)樹也有關係。
馬來西亞的淡米爾人跟第二期的印度化應該沒什麼直接的關係,因為他們主要是在英殖民時代被殖民者從印度南部帶到馬來亞充當勞力。同樣的,現在所研究的馬來西亞佛教也是第四期的佛教,跟第二期的不同。第二期中的印度化佛教應該跟泰國、緬甸一代的佛教比較有關係,可以作為研究南海上座部佛教歷史的重要資料。相關的考古和解讀或可以從Peter Skilling 的研究著手。
從文化上來說,馬來亞和沙巴、砂勞越的文化相當不同,反而是跟印尼比較相似。沙巴和砂勞越的文化應該是跟菲律賓的文化相近。這樣的說法是站得住腳的,因為可以直接從地域間的距離來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