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魂氣歸天——馬來西亞華人喪禮考論》,李永球

李永球
blog:http://ahkew.blogkaki.net/

書籍:
魂氣歸天——馬來西亞華人喪禮考論

新聞報導:




最后的告别仪式·解析华人的丧葬习俗
出處:星洲日報
複製日期:2018/12/7

李永球曾到太平、槟城、马六甲等地,亲下田野做调查,发现各地华人的传统习俗沿用同一套儒家系统,只是细节上可能有所不同,除了讲述丧礼的程序和由来,他亦一一破除禁忌之谜,令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古人相信亡魂去的另一个世界与生人的世界无异,因此给死者准备明器,甚至是活人陪葬,这也是纸扎屋、纸人、纸钱的由来。
李永球曾到太平、槟城、马六甲等地,亲下田野做调查,发现各地华人的传统习俗沿用同一套儒家系统,只是细节上可能有所不同,除了讲述丧礼的程序和由来,他亦一一破除禁忌之谜,令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经过调查,他认为日本的入殓师对于逝者的遗体表现出极为尊重的态度,相比之下,本地的殡葬业者较为草率,因此他建议孝眷应亲自为逝者沐浴。

“基本上应由家人为逝者擦身,但现在是交给殡仪工作人员做,入殓时孝眷做的‘沐浴’只是当仪式进行。”

他提到在亲人去世后,要为逝者沐浴、穿寿衣,再将遗体转移到大厅,不过却比赖秋卫列出的程序多了一道:在大敛前,得用白色的帷幕将遗体遮住,避免惊吓到他人,同时不能让猫靠近。

传说猫跳过遗体就会引起尸变,遗体变成僵尸,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李永球推测道,实际上是因为猫喜欢抓东西磨爪子,所以不能让猫靠近遗体,可能是避免猫抓破逝者的寿衣或遗体,以确保逝者的遗容完好。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他认为也许是因为担忧后人不以为意,所以才编造这样的故事,起到“恐吓”的作用,恐惧会迫使人们对逝者遗体的保护更为上心。

广告
“很多禁忌其实跟古时的生活环境有关,比如晚上不能剪指甲,否则会见鬼之类的忌讳,这是由于古代的夜晚,室内光线不足,加上剪指甲是用剪刀剪的,很容易受伤,为免小孩不听劝告,就用‘恐吓’的方式让他们服从。”

■ 棺上为何放伞? ■

入殓后,棺木上会放置一把油纸伞,从殡葬业者赖秋卫的角度来看,油纸伞是用来引导逝者的魂魄附着,出殡后这把伞可作辟邪之用。

李永球则从科学角度出发,其实油纸伞是用以防雷,避免雷电劈到遗体,导致逝者肚破肠流,死无全尸不得安生。

“马来同胞也有这样的习俗,即便已经下葬了,还是会在坟墓上支一把伞。”

尽管现在房屋构造限制了遗体被雷劈中的可能,不过他表示为了心安,他本人依旧会按照习俗在棺木上支伞,亦会选择油纸伞,只因希望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用摩登的伞也行,但油纸伞被认为是丧礼用品,有需求才有人继续制造,若连丧礼都不用了,油纸伞从此就会消失。”



李永球指出,上世纪60年代以前,吊唁者是带着银纸到丧府,后来才改为帛金。(图:星洲日报)

■ 金银纸的用途 ■

遗体入棺后,仵作一般会在遗体上铺金纸、银纸和往生钱,赖秋卫说往生钱是给逝者魂魄带路,数十年来一贯的做法。而李永球却表明,往生钱是佛教丧礼的产物,在融入佛教元素前只放金纸和银纸。

“金纸和银纸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供逝者在地府使用,另一方面的实际用途是吸收遗体渗出的水分,因为人死后,尸体会开始腐烂。”

他提到,现在很多丧礼上都看到往生钱的踪影,其实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近二十多年来才开始盛行的。

“以前遗体上只铺金纸和银纸,然后烧银纸。”

金纸和银纸被认为是地府通用的“货币”,纸屋、纸扎公仔自然是逝者在地府居住的房子、使唤的佣人,是传统丧礼的必备品。但近年来呼吁“环保”的声音不断,许多宗教也不鼓励烧纸,那烧纸屋、纸人的必要是什么?

李永球解释,古人认为逝者死后会到另一个相同的世界,过相同的日子,所以事死如事生,会按照房子的构造打造墓穴,用明器、钱币和活人陪葬,后来改用陶器、青铜器做成物品,捏成人形随葬,一直到纸发明。

这就是纸屋、纸扎公仔、纸车的由来,一来成本便宜,二来避免盗墓。

■ 停灵时长,各籍贯不同 ■

曾经,广东人、客家人停灵时长一般是一天一夜,福建人是三天两夜,最基本的原因是经济困窘,富裕人家则可以停灵5至7日。

到了80年代经济腾飞,大部份人的生活开始宽裕,而且前来悼念逝者的帛金数额往往可以支付丧礼的用度,停灵的时长从一天一夜延长到至少三天两夜,在北马和南马普遍是5天。

“以前给坐夜的出席者提供的饮食都很简单,但近年来北马开始盛行‘流水席’,有烧猪、各种糕点、鱼虾等等。饮食种类繁多且铺张,这证明经济条件改善许多。”

“原来客家、广府人是不提供饮食,出席者坐夜后,第二天就出殡。只有潮州人、福建人提供餐点。

现在经济好了,出席者给的帛金也足够支付费用,于是客家、广府人也给出席者提供饭食。”

李永球的《魂气归天》提到,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出席者前往丧府吊唁时不会给帛金,而是买银纸和一小包“西南香”,用咸水草绑好再到丧府(俗称送银纸,送银仔纸),孝眷跪着接领后回赠红蜡烛、红丝带。

这样的习俗往往导致丧府的银纸堆积如山,若在丧礼期间烧不完,可继续在“做七”、初一、十五时焚化,但丧府需在逝者逝世周年当天以前烧完。

考虑到对丧府造成诸多不便,于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以帛金取代银纸,红丝带糖果取代红蜡烛。

铭旌是由女婿送给岳母岳母的。
■ 地狱不该随便破 ■

华人的传统丧礼习俗流传千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不但融入了道教的元素,也加入佛教的些许“基因”。“打城破地狱”便是佛道二教的超度法事,而非儒家的仪式。

这是脱胎自佛教的目连救母和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原来只有因意外身亡的枉死者,丧礼才需做“破地狱”,客家、广府人先以生肖卜算逝者魂归六道中的哪一道,若是魂入地狱道,才会举行破地狱,可是近期演变成任何人逝世都会做此仪式。

福建人的“牵藏”仪式是用在以“见血”(比如吐血、难产)的方式或烧死、溺毙的逝者。根据佛道和民俗的说法,上述方式逝世的人,其灵魂会被困在血池地狱、水池地狱或火池地狱中无法超生,因此需要通过和尚或道士进行牵藏仪式,将他们救出苦海。

“用一个纸偶代表死者的亡魂,再转动纸做成七层的‘藏’,然后掷笅,得到圣杯(纸偶)才能往上一层,直至上到七层,再把纸偶取下放入小纸船里,最后给纸偶沐浴,带它走上小纸梯,表示已脱离苦海。”

李永球曾经在一次大型超度法会上,看到一名母亲为死于车祸的孩子举行牵藏仪式,当时其他人均顺利带着纸偶一层一层地爬,唯独她迟迟打不到圣杯,当场悲痛得大哭呼唤孩子的名字,结果圣杯应声而至,让他感到震撼又动容。

“无论是破地狱还是牵藏,都是家属对逝者表达感恩、深爱的一种仪式。”

■ 可能丢失的传统 ■

李永球指出,台湾的传统丧礼文化保留得最为齐全,马来西亚由于其他宗教的因素和时代的演变,许多文化渐渐被取代或削减。

他担忧“孝杖”一物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部份宗教团体认为“孝杖”并无用处,让死者家属以鲜花取而代之,这种情况在北马尤为常见。

“这无疑导致‘孝杖’面对很大的挑战。孝杖已经流行近3000年,在《礼记》、《周礼》、《仪礼》均有记载的。”

此外,如今棺罩只剩马六甲还能看到其踪影,华美的囝婿亭(女婿亭)也越来越简陋,令他面露痛心之色。询及有哪些现存的文化必须保留时,他思索片刻后便答:幢幡和铭旌。

“幢幡是由长子拿的,这是缘于3000年的嫡长制遗风,应该要保留。铭旌则是女婿送给岳父岳母的,亦是流传近3000年的习俗。古代没有照片,女婿送的铭旌会写上岳父岳母的姓名以让人辨认。”

我们不知是否还有来世,只知今生缘尽,只能以挚诚珍爱,通过仪式正式与逝者告别。与其说丧礼的仪式能让生者心安,又能同时抚慰亡魂,但又何尝不是最后一次对逝者表达爱意的方式?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副刊/报道:叶洢颖·摄影:陈世伟、刘永发、部份图片:受访者提供·2018.11.18


别搞错!道教丧礼没有喃呒佬
出處:星洲日報
複製日期:2018/12/7
别搞错!道教丧礼没有喃呒佬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除却佛教、基督教等带有明显宗教性质的丧礼,只要是有“喃呒师父”或“褫公”(俗称“师公”)出现就会归类为道教丧礼,但原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那我们现在的传统丧礼是否与道教有关呢?若不属于道教丧礼,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混淆?


道教超度法事中的施食。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除却佛教、基督教等带有明显宗教性质的丧礼,只要是有“喃呒师父”或“褫公”(俗称“师公”)出现就会归类为道教丧礼,但原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那我们现在的传统丧礼是否与道教有关呢?若不属于道教丧礼,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混淆?

马来西亚道教协会会长严家建解释,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负责宣扬或钻研道教神学,因此喃呒师父、部份“师公”或“香花”均不是严格意义的道士范畴,这三者其实是民间信仰。

他说,华人的丧礼一般分为两个部份,一是民俗,二是宗教,但以民间信仰的形式居多,真正意义的道教或佛教丧礼数量很少。

“放脚尾灯、遮红(即用红纸遮住神像)后,再把遗体移到大厅,这些是民俗的部份。而且‘十里不同风’,不同的籍贯有不同的做法,甚至是相同的籍贯但不同的乡里,可能也会有不同的习俗。”

通常执行这些“前期工作”的人是仵作,宗教的神职人员仅负责诵经和相应的仪式,至于需不需要放一把伞在棺材上,棺材下要放几碗水都属于民俗部份。


严家建指出,马来西亚真正的道教丧礼并不多。(图:星洲日报)

那真正的道教传统丧礼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当然是要找到真正的道长来进行法事(称之为“科仪”),而我国一些福建道长大多属于正规道士,不过目前确切人数不详,这是因为福建道长主要是靠家传的。

“他们的先人原本是道士,然后随着南来迁移,就有了家传的道士,他们都是属于正一派,全真派的较少。”

“黄箓斋是道教专门处理死亡的仪式,道教的度亡斋醮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跟皇帝、政府有关的金箓斋;朝臣相关的玉箓斋,以及平民百姓相关的黄箓斋。”

黄箓斋的程序包括净坛、请神、摄召(即招魂)、发牒、破狱、沐浴、朝三宝、三皈依、受九戒、施食、颁升天宝箓、送上南宫等。

道教认为“人”是由魂魄组成,分别相当于是精神和肉体。人有三魂七魄,但在逝世后每七天便会散一魄,直到第四十九天七魄全散只剩下魂,就是我们俗称的“鬼”。

但是道教相信人死后可复生,此“复生”并非指肉体复活,而是通过天尊的法力加持助亡者炼形。

“道士只是一个将亡魂度上南宫的中介,代替天尊依照祖师爷留下的法事程序,将亡魂度上南宫,但至于能不能炼成或抵达南宫,那就得看亡者的造化了。”

完整的超度仪式大约需时4至5小时,是否能做足得胥视道士们诵经的速度而定,同时亦视停灵的时长来决定科仪怎么安排,包括穿插一些经文和“拜忏”等等。



高功道长带领信众拜忏。

■ 道教不鼓励烧纸 ■

烧纸钱是民间信仰丧礼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是道教并不鼓励烧纸,因为此举有亵渎神明之意。

“神明不是贪官污吏,烧纸钱给神明是什么意思呢?”

严家建提到,根据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祖师的说法,“烧纸钱”原本的用意是为了给黑暗的地府带来一线光明,是一道引路的光。

“火能带来光明,于是便用烧纸的方式取其火焰,把亡魂引向光明之处。所以最忌讳是把烧纸钱当作是给祖先用的钱财,白玉蟾祖师认为这不仅无法引导祖先的亡魂到光明处,反而因为贪念导致他们滞留在阴间。”

尽管道书说明不允许烧纸钱,不过他坦承即使他是一名道士,在祭祖时亦会烧纸元宝,这是由于他将“烧纸元宝”视为一个习俗,是祭祖的其中一道程序。



道教超度法事中的摄召科仪。

“在古代,祭祖时需念祭文,念完后把它烧掉,这就是通过烧祭文的火为祖先提供光明。但现已无祭文,一般人就用烧纸钱取而代之。”

此外,道教会与地方习俗结合,因此福建道长做丧礼科仪时会有烧纸扎物品的程序,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破狱”这一仪式。

“其实‘破狱’是通过道教法师行使‘内密’的方法破的,但个别道士为了迎合大众,让他们‘看到’,于是就用纸扎城门,形象化地完成破地狱。”

他指出,至今人们会混淆民俗与道教,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两者过于水乳交融,外人很难区分,因此马来西亚道教协会主张在进行道教化的丧礼仪式时,仅依据道书上的科仪即可。

除了丧礼,还有很多人会将民间信仰与道教混为一谈。

“一般华人的神庙比如跳童、扶乩、问米,(供奉)孙悟空、猪八戒、三太子等道教神谱里没有的神,都不能算是道教。”

道教超度法事中的摄召科仪。

■ 仪式只为生者安死者顺 ■

在华人传统习俗里,丧礼落幕后需供奉亡者,每逢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和周年亦要设案,摆供品祭祀,然而道教在处理死亡的仪式中,将亡魂“送上南宫”便正式画上句点。

“在道教的角度,亡者到南宫就不吃饭了,靠的是天尊为他炼形。”

严家建说,人往往是心里过不去,不按照习俗进行会对亡者产生歉疚感,从人类学、心理学、生死学的观点来看,丧礼习俗似乎安慰生人的成份更多一些,与亡者相关的主要还是宗教仪式。

但若从信仰的层面来看,这是生人与亡者的“契约”,是两者的一种连接。


道教度亡科仪中的主神太乙救苦天尊。

在马来西亚,传统丧礼的演变

当严家建将水乳交融的道教和民俗区隔开来,我们赫然发现其实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华人传统丧礼,与道教没有半分关系,那些仪式究竟是从何而来?源起是何?

着有《魂气归天──马来西亚华人丧礼考论》的民俗学者李永球点破迷津:这一切源自于数千年前的中华儒家。

在拥有5000年浩瀚历史的中华文化中,儒家先将远古的灵魂不死观整合,发展出一套以儒家礼仪为主的丧礼仪式,进入汉朝后又结合了部份佛教、道教的元素,才有了和尚与道士诵经超度的习俗,此套习俗已经流传逾3000年。

南来的马来西亚华人基本采取以清末民初的丧礼仪式为基础,渐渐发展出另一套模式,但仍然保有儒家礼仪和闽粤地方传统的特色。 


福建的牵藏仪式,寓意将亡者救出苦海。

李永球将我国华人的丧礼演变分为5个时期,分别是1900年以前的“早期传统简陋式”、1900年至1941年的“传统繁华期”、日据时代1941年至1945年的“战乱低靡期”、1945年至1980年代的“传统兼简化期”,以及1980年代至今的“传统兼商化佛化期”。

其中“战乱低靡期”是一个分水岭,此后的传统丧礼渐渐被简化,如以西洋乐队取代传统乐队,80年代后丧葬行业更是日趋商业化,灵堂布置越来越豪华、为宾客提供的饮食越来越多样、骨灰塔和墓园越来越奢华,可是习俗却反而越来越简化。

加上其他宗教形式的丧礼逐渐盛行,从手执清香改用鲜花,以“环保”为由减少焚烧纸屋纸钱,李永球看着华人传统文化逐一退出历史舞台,让他为此感到忧心。

“香,是我们用来与神明沟通的工具,而手执鲜花是借用来自西方的习俗,为什么要参考西方?”

由于华人传统习俗的丧礼已流传数千年,当中有的礼节只传承了做法,其背后的意义早已失传,或由后人自行诠释,所以真正的含义已不得而知。

比如脚尾饭,为什么不同籍贯的人会放鸭蛋或鸡蛋,甚至是放鸭头?为什么要在碗里直插一双筷子?这些“为什么”已经找不到答案。

也因此李永球和赖秋卫在某些仪式和习俗上的说法有些出入却相距不远。

客家“破沙城”仪式。

何谓拜忏?

人在世上走一遭谁能无过?有过便要忏悔,而亡者忏悔的仪式就称之为“拜忏”,是道教丧礼中重要的环节。

“有三官忏、玉皇忏、天师忏等等,丧礼一般是拜三官忏比较合理;玉皇忏一般是在与神明相关的宗教节日进行的。”


潮州香花派超度法事。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副刊/报道:本刊叶洢颖·摄影:本报陈世伟、刘永发、部份图片:受访者提供·2018.11.18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