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德國 dh2012 conference 與會心得

這次的conference 在德國舉行,而我自己的運氣很不錯,因為可以跟馬老師和洪老師下榻同一間酒店。這讓我有機會在每天的早餐時間跟兩位老師討論,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事情,沉澱自己。另外,在conference 的break time 也可以跟他們討論相關的議題,或是一起去workshop 和馬上聽他們對於報告者的心得回饋。

此次conference 的主題“Digital Diversity: Cultures, Languages and Methods”,兩天的工作坊和三天的研究發表主題都是圍繞著這三個主題進行。根據洪老師的說法:人文資訊學起源於歐洲,許多的內容都是與歐洲的人文研究相關。因此,對於來自亞洲且對相關研究沒涉獵的我們,部分的主題是我們難以理解的。馬老師也跟我提過:法國是人文資訊學的其中一個重鎮,所以相關的發表與法國的文化有相關。

整個conference下來,發覺到此次的參與者以人文學者佔大多數,其中個人最常遇到的是主修German Literature 的學生或學者。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即是:人文資訊學以文化領域的研究者為主。自己這段時間參與下來的感覺是這些人文學者重視文化的保存,流通,共享等等原因,希望結合資訊的方法來嘗試處理相關的方式。

反觀 conference 中,自己是沒看到多少個亞洲面孔,大部分的亞洲人是來自日本的,大陸的則有兩個在德國唸書的學生前來參與此次研討會。亞洲除了日本之外,就以台灣機構來的人最多。除洪老師外,還有台大的項潔教授,師大的陳浩然教授和政大的圖書館館長(這位我沒遇到)。從此量化的數字可以得到幾個粗淺的結論:一、亞洲對於人文資訊學的重視程度不高,值得深入探討;在台灣裡,法鼓佛教學院對於人文資訊學的發展脈動是非常敏感。

從conference 的內容來看,很明顯其中有部分是跟基督宗教有關係的,而跟佛教相關的是少之又少。另外,維習安老師這次發表的題目是“道藏的數位化”(摘要錄影)。從CBETA到道藏的數位化,維習安老師的這個發表應該很有趣,只是那個時間剛好也是洪老師和馬老師的發表,所以我沒去聽。幸好大會有將部分的發表錄影並放上網路,讓相關的報告能夠保留並流通。

從一個佛學資訊組的學生看來,我必須承認亞洲在人文資訊學的起步真的慢很多。除此,跟神學研究比起來,佛學研究真的還在幼儿期,在研究方法和熱誠上,我們還需要多加強。

所有的摘要和部分發表錄影:http://www.dh2012.uni-hamburg.de/conference/program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