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研究快樂嗎?

延續之前跟高老師聊天的心得。當時在跟高老師談自己有興趣的方向,我都會用『好玩』和『有趣』這類的詞。老師那時候提醒我:這還是因為好玩,要想清楚是否真的想做?

大概在提醒了兩次之後,我才了解我倆用詞上的差異,續而跟老師說:『我承認做學問很累。標點,解讀古文等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可是解出來之後真的很開心。這就是很好玩的地方。』老師笑一笑:『那麼為什麼你不說幫助眾生也是很好玩的事情?』我愣了一下,說到:『那是一定很好玩的。』

其實我那個時候心裡想的是:跟人相處真的好難哦,需要足夠的智慧和成熟的性格。人心很複雜,我連自己都無法掌握和了解,又何況是別人呢?

回到『做學問是否快樂』這件事情,我只能說『真的很好玩』。慢慢減弱自己的『無明』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套之前高老師在課堂說的:『我們就是因為無明才會不斷的輪迴。那麼在做學問的時候,我們就要嘗試讓自己清楚一點,讓自己無明的程度減少一點。』

然而,做研究是很痛苦的,自己總結痛苦是來自:(一)面對自己的執著,(二)改變自己的習慣,(三)辛苦地找資料、整理和歸納。將這三點舉例細說如下:

就第一點來說,自己在做研究的時候,發覺自己的固有成見太強了,在聽到跟自己之前學的有所不同時,心裡會有強烈的抗拒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很多觀念都被衝擊到,細想下去其實不是邏輯上不能接受,而是自己情感不能接受。舉幾個自己不知道花了多久時間才改過來的概念:每一種語文都很漂亮,不獨是漢語最美;說話和稱述事情要有邏輯和照顧聽(觀)眾;對任何文章,千萬不要望文生義,直接解讀。要改變觀念是非常痛苦的,然而我自己還算是『錯了就要承認』的人,還是會讓自己慢慢學著概念。對我來說,最痛苦的其實是第二點。

在第二點上,做學問是要非常認真和細心。在全部考證清楚之前都不能表達。對於懶惰和粗心大意的我,要改變這從過去生就帶來的習氣其實是非常痛苦的。會用『非常痛苦』的確不誇大,因為從小我的父母和師長就努力地修正幫我修正這性格,換句話說,我自小因為懶散、粗心的性格就吃了不少藤條和責罵。只是,深重無比的煩惱習性就是難以改變。直到最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自己才深切認知到自己的這個性格是多麼糟糕。於此,我對我的指導老師洪公振洲和厚觀師父升起了無比的感恩與憐憫。感恩是因為他真的很用心的在幫我改論文,憐憫則是連我自己都覺得看自己的文章是個莫大的痛苦,他卻要從頭到尾讀好幾次。要改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可是不改不行。

第三點是牽涉耐心的問題。做研究其實就跟探險尋寶差不多,也許費極大的功夫也不能得到什麼。在做研究,要面對的是讀不完的文獻,要如何在浩瀚如海的二手 文獻 中找到自己需要參考的。之後還要面對的是解讀的問題,因為二手文獻除了外文的問題,還需要有一定的背景才能讀懂。反复讀一兩次還未必真的能夠掌握,要多次的確定才能知道自己讀對。接下來,要從已知的研究去找檢索更多要參考的。讀完了龐雜如山的文章後,還要從中整理出頭緒,將所了解的整理成有系統的文章。此過程枯燥無味,且需要用無比的耐心和功夫來處理。

這很苦,苦不堪言。然而,跟不斷流轉生死的苦比起來應該是還好。要乘著自己有人身,有福報能學習之際,趕快的讓自己的『無明』減少一點。然而,過程真的很苦,可是在得到了那麼一點點的『清楚』,心中卻真有一種無比快慰的感覺!

我是這麼對自己說的:自己就是因為觀念有問題才沒智慧,所以要改變觀念;自己就是因為性格態度沒改變,所以煩惱才粗重。能減輕一點煩惱真的很暢快!我將自己要克服的種種難題視為遊戲,去享受著破關的樂趣。

說真的,我什麼都不懂,只希望能跟著自己師長所知出來的路來前進。人就是卡在愚癡的這個關卡上,或許可以這樣自我檢視。若我真的懂,真的清楚,那麼我被煩惱折磨的程度有沒有比較少?若有,也許就是懂;若無,那麼就還是不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